沿着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九保小巷的青石板路走到尽头,穿过九保古镇六道古城门之一的西康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青砖墙、红铁窗、铁皮屋顶的农家小屋,屋顶上是群众自发筹集物资建造的“遮阴棚”,屋内陈设简单:左边是三眼井革命纪念墙,右边是摆放整齐的一排排书架,屋子的正中放着一张阅读用的大方桌,这里便是九保三眼井人的“文化粮仓”——西康门农家书屋。
群众建起的书屋
西康门书屋于2011年9月14日正式开放,开放伊始吕建业老人便义务承担起了书屋图书管理员的职责,白驹过隙间,一晃已是十年。十年风雨历程,吕建业老人见证了书屋从“无”到“有”、日渐完善的过程。没有书架,群众捐资来造,没有书本,群众自发来捐……如今,书屋里的图书也从开放之初的1775册增长到3000余册。
每每谈及书屋的来历老人总是感触良多,说书屋里大到书架,小到一支笔,一点一滴皆从群众中来,一书一册也应该要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为民服务的“守书人”
书屋开放之初,如何将其物尽其用,发挥农家书屋文化传播的最大效益是吕建业老人一直关心的“头等大事”。“我们的书屋起初只对附近三个组的村民开放,其他村组也有书屋,但他们当时是不开放的,就导致其他组的村民也想来借书,但他们没有借书证就借不到书,这怎么办嘛!”说起书屋借阅制度改革的故事,吕老的脸上露出些许的兴奋和激动。
经过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最终,吕建业老人制定了一套便民性、制约性、救助性的借阅制度,便民性制度即每一户中只需由一人持有借书证便全家都可借阅,借书证由借书人保管,村民可根据农忙安排及阅读能力自行预约还书时间;制约性制度即没有借书证而有借书需求的外地村民,可由有借书证的人员帮为代借,扩大借阅的覆盖面,随着地域限制的打破,该项制度现已废除,只要有需求,就可借阅图书;救助性制度即部分家长受应试教育影响,不支持孩子阅读课外书籍,遇到此类情况,管理员就会耐心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并且无须任何证件和条件的借书给这部分人。有了制度的支撑,群众借阅方便了,长此以往,西康门农家书屋的名声就此传开,借阅的人多了,吕老的心也踏实了。
文化传播的“领路人”
从教师岗位退休的吕建业老人深谙知识的重要性,更明白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为了激发群众的阅读兴趣,帮助群众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文化氛围,吕建业老人积极在书屋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时而播放优秀的红色影视资料,时而邀请小朋友们到书屋进行阅读实践活动,时而播放小朋友们喜爱的唐诗经典朗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总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阅读队伍。
不仅如此,吕老还对书屋借书最多的前十名群众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品不贵重,只是一支写字笔,但却是对群众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吕建业老人欣慰地说道,“我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群众到我们书屋来借书,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知识和文化的魅力。”
十年的尽心守护,吕建业和他的书屋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在2019年的全国乡村阅读盛典上,他被评为了“全国乡村阅读榜样”。如今,已87岁高龄的吕老仍然投身于书屋的管理和建设工作当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十载栉风沐雨,筑梦砥砺前行。吕建业老人以书为媒,点亮了乡村阅读之光,为乡村群众守着“文化粮仓”,也守着自己立德树人的初心。

媒体关注
更多>>思想评论
更多>>